钧瓷,始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官窑断烧于明代,民窑没落于明清,钧瓷器物在满足实用的同时,极具中国传统审美艺术,是东方哲学的完美呈现。千年窑火不熄,钧瓷在新中国成立后又逐渐走向顶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下,地方国营豫兴瓷厂、禹县钧...[全文阅读]
一幅出钧瓷的浩瀚山水:行云流水一般,浑然天成,又绚丽多姿,彰显着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恍若通灵之秀!这种风格就像苏轼一阙唯美婉约的宋词:流淌出清新隽永的韵律,摇曳着回肠荡气的万种风情,令人心旷神怡!钧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道法自然,莫过于天人合一。艺术一旦和自然融合,达到通透...[全文阅读]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俯视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底部 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碗,北宋—金,高4.1cm,口径8.3cm,足径2.9cm。 碗敛口,深弧腹,圈足。胎呈褐色,质地坚致。里、外施天蓝色釉,上有紫红斑,匀净光润。口沿呈浅黄色,圈足涂褐色釉。 北方中原地...[全文阅读]
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全文阅读]
南宋哥窑也烧造同样造型的花盆,或许是受到北宋钧窑器形的影响。 ...[全文阅读]
清代乾隆皇帝御制诗《题钧窑碗》,其中有“围匡底用以铜锁,口足原看似铁坚”句,描述的正是这种似铜铁色的圈足。...[全文阅读]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8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全文阅读]
钧瓷始创唐代,兴盛于北宋,被定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优秀工匠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名“钧瓷”。钧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北门里。据文献记载:夏启曾在今城南15华里的钧台坡宣誓即位,故有“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传说,并以“父传子家天下”而著称。...[全文阅读]
铁店窑钧瓷的造型颇多,有花盆、三足鼓钉洗、鬲式炉、盂、灯台和灯盏,以及鼓钉罐、长腹缺罐、带流瓶、贯耳瓶、高足杯,各式碗、盘。其中贯耳瓶、高足杯是典型的仿元代造型。...[全文阅读]